相关文章
友情链接

电视剧流行方言“马甲” 《保姆》等改说上海话

[导读]说上海话的电视剧《保姆》,19日将登陆上海电视剧频道。在此之前,沪语版电视剧 《断奶》、《婆婆来了》已在该频道播出过半,目前在沪上荧屏掀起一股沪语热。

解放日报9月13日报道 说上海话的电视剧,19日将登陆上海电视剧频道。在此之前,沪语版电视剧 《断奶》、已在该频道播出过半,在沪上荧屏掀起一股沪语热的同时,也因配音方面略显生硬遭遇不少观众的“吐槽”。对于可能面临的同样问题,《保姆》编剧王丽萍()接受本报专访时坦言:“有争议是好事。对沪语剧的较真,就是大家对沪语的认真。”

观众对方言剧“高期待”

《保姆》几年前在荧屏热播,扮演剧中主角的小(),现实中是不折不扣的北京人。被配成上海话版之前,《保姆》已经被配成过粤语版在广州播出,在当地取得不错的反响,同样说起“广东话”的还有陶红的另一部作品《我的春秋冬夏》。

王丽萍对沪语版的《保姆》充满期待。她在微信朋友圈里说:“我编剧的电视剧《保姆》有沪语版啦!关爱沪语,打算学沪语的盆友们走起。”和许多新上海人一样,王丽萍也是个外来的沪语学习者。对于包括沪语在内的一众方言剧,她坦言:“方言剧接地气。哪怕当做背景声听,也是学习方言的不错方式。这和许多人通过英语原版片来了解国外的人文并学习英语,是一样的道理。”

此前,作为播出平台的上海电视剧频道曾进行过沪语剧观众调查,有83%的观众表示“期待”,剩下的17%中表示“一般”,“反对”票是0。

“高期待”未必“高评价”

但《保姆》只能算“译制片”,并不是真正的“原版片”,近期配上上海话播出的《断奶》《婆婆来了》无不如是。和上世纪九十年代真正的上海话“原版片”、、《何须再回首》等剧相比,目前的这一波沪语剧因为配音问题遭到了不少诟病。“上海话表达不标准”,“配音痕迹明显”,“好像隔了一层,味道怪怪”,这是不少观众对已播出的《断奶》的共同感受。有观众发问:“一部外语片配成普通话,我们尚且可以配得天衣无缝,为什么把普通话配成方言时,反而就生硬了?”

对此,王丽萍表示:“像《孽债》这样的原音再现确实很难。原版沪语剧要求演员基本都是上海人,即便《保姆》的演员都会讲上海话,但要找齐剧中的知名演员再来配上一遍,成本很高,不现实。”至于观众的争议,在王丽萍看来未必是坏事。“观众挑剔,是因为配音不到位,如果所有的剧都出现了类似问题,那我们就该反省方言的退化问题,而不仅仅是一两部剧的配音问题。”

勿“一刀切”也勿“一窝蜂”

由于相关政策对方言拍摄影视剧的限制,沪语电视剧出现“断档”已经长达十六年之久。

在王丽萍看来,无论是多年前的川话版、沪语版的《孽债》,还是讲着一口东北话的,都是堪称经典的方言剧。“对于那些二次方言加工的电视剧而言,方言的噱头不是万能的,一部电视剧要走进观众心里,靠的还是本身的影响力。而那些更适合采用方言原版出演的电视剧应该鼓励,对于这部分电视剧来说,方言元素无可替代,也许配成了普通话依然是好剧,但就失去了原汁原味的味道。”所以,一刀切地视方言剧为创作禁区,又或者一窝蜂地穿上方言“外衣”,都值得商榷。